AI寻亲:一张童年照片找到失踪19年的孩子 

科技改变生活,也改变父母寻子的路程。 2014年上映的电影——《亲爱的》,把失子家庭之痛呈现在公众面前。从失子那一刻起,他们踏上漫漫寻子路,从繁华都市,到偏僻乡村,一山一水,一草一木,都留下他们寻子的身影,但多数都无功而返。 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,正在改变这种状况。近些年,从公安部、民政部到腾讯、百度、今日头条,政府和企业在合力完成一项任务:借助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,让被拐和走失儿童回家。 AI寻亲,一个源代码,便是失子家庭的一个希望。没有一项技术应用,会比让失散的亲人团聚更圆满。 优图团队使用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实验。来源腾讯优图 【长报道】 如果孩子被拐10年时间,案件线索中断,仅凭一张被拐时两三岁的照片,如何找到他? 这是发生在2009年前后的10起拐卖儿童案,2014年嫌疑人被四川警方抓获时,由于买卖儿童的中间人没找到,10名儿童一直下落不明。 桂宏正的孩子也是被拐的一员。10年来,他们尝试寻子的方法,都是徒劳。孩子被拐前唯一的一张照片,印在寻人启事上贴满城市的电线杆;群发在论坛和贴吧上;印制在寻人扑克牌上。都没有结果。 警方也在寻找,曾带着嫌疑人前往汕头指认现场,联系沈阳著名刑事相貌专家模拟孩子10岁左右的画像,甚至前往汕头筛查2009年左右上户口的男孩,同样无果。 直到2017年底,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在企业调研。在得知人工智能和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后,提出在四川这起积案中初次尝试。 2019年,借助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,这10名被拐男孩成功比中7人。随后,深圳警方同样依托该技术,找回5名被拐儿童,其中时间最久的,已经被拐19年。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打拐办主任陈建锋认为,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将警方寻人的范围缩小,以四川的拐卖儿童案为例,AI技术将原本十几万的数据范围缩小到三位数以内,大大缩小了警方的侦查和落地工作。 目前,这项技术尚在起步阶段。陈建锋认为,下一步会考虑向全国范围推广。同时,AI技术只是寻亲的辅助方法,最终的认定,还是需要进行DNA比对。建议寻亲家属就近找到各地公安机关将NDA录入信息库中,“技术是辅助,现实中,寻亲只是一滴血的距离。” 2018年11月,四川专案组民警从从广东省茂名市、阳江市,辗转到广州,寻找被拐儿童。受访者供图 10名儿童被拐下落不明 过去的几年里,四川打拐办的民警们,一直在和一起拐卖儿童案“较劲”,民警心系的,是案件中已经被拐卖10年的10名儿童。 2014年,警方抓获了一名拐卖儿童嫌疑人王浩文,发现同年发生在四川遂宁、巴中、南充的三起案件,均是王浩文以给孩子买东西为由,将三名男孩拐走,并通过中间人以10万元左右的价格,卖往广东汕头。 三名被拐男孩很快被解救,王浩文等5名嫌疑人因拐卖儿童罪获刑,其中王浩文是主犯,获刑15年。 专案组在侦查中还发现,在2008年、2009年、2010年四川其他城市发生的10起拐卖儿童案中,嫌疑人作案手法、相貌特征均和王浩文相似,在审讯过程中,王浩文也承认这10起积案均是他所为,但他坚称带走孩子的一名中间人,始终没能找到。 线索就此中断。 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是,这10名被拐男孩,去向应该都是在广东汕头。四川省公安厅打拐处处长蒋晓玲回忆,王浩文每卖掉一个孩子,喜欢在当地立即将钱存进账户,而在汕头,王浩文有多笔进账。 根据公开资料,2014年末,汕头总人口(户籍)是546.57万人。蒋晓玲明白,想要找到这10名被拐男孩,如同大海捞针。 所有可以想到的办法,专案组民警都有尝试。 2014年底,民警将王浩文从看守所提出来,押到广东去指认他和中间人接头的地点。到了目的地,他却只是说找不到了,“路都变了,认不出。”在语言不通的汕头,这些四川的民警试过挨家挨户走访,没有结果。 2015年,专案组联系了沈阳著名刑事相貌专家、中国刑警学院的赵成文教授画像,根据孩子们被拐时3岁左右的照片,模拟出他们10岁左右的画像。 根据这些画像,民警前往汕头,花了10天时间,从当地十几万适龄男孩的照片中一条一条比对,用肉眼看是否相像,分析家庭中是否有怀疑的因素,比如男孩和父母年龄差别多大,有几个姐姐,和姐姐年龄差别多大,是否同一年有两个孩子? 通过这种“笨”方法,民警从十几万的数据里,挑出300多张照片带回四川,组织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进行辨认。青少年时期正是相貌变化最大的时候,蒋晓玲说,家长辨认时,时常会觉得这都是自己的孩子,看着看着,夫妻之间有时又会为了当初丢孩子的事,陷入争吵。 被拐男孩小杰(化名)的父亲桂宏正在接受媒体采访中,提及当时的辨认结果时,总认为真的找到了孩子,因为“太像了,感觉有80%的把握。”辨认最后,民警从这300多张照片中提取了176张“特别像的”进行DNA比对,可最终,一个也没比中。 蒋晓玲认为,仅凭肉眼去观察,是很不科学的方法,“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” […]

被拐卖失踪的中国儿童,最终都去哪了?

江西夫妻16万元卖儿子、湖北情侣4.5万元卖女儿、陕西女子5万元卖儿子。这是最近一个月里,警方破获的几起拐卖儿童案。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拐卖者不是别人,正是孩子的亲生父母。 骨肉情深,孩子失踪后,最心痛的肯定是父母。然而,相当多的儿童失踪事件,家长都难辞其咎。 中国有多少孩子失踪了?那些失踪的孩子去了哪里?又有什么规律可循? 失踪儿童有多少? 中国每年有多少失踪儿童?目前还没有权威数据公布。 “宝贝回家”是中国最大的寻找失踪未成年人的公益网站,因与公安部合作,被看作是“中国失踪儿童的晴雨表”。 虽然网站没有涵盖所有失踪孩子的信息,但也能最大限度描绘出中国近几十年来失踪儿童的情况。 数读菌爬取了该网站截止至2018年8月12日所发布的35850条“家寻宝贝”信息(寻找失踪儿童)和36020条“宝贝寻家”信息(失踪儿童找家),对中国失踪儿童的情况进行了分析。 中国儿童的失踪问题,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变的严重的,到90年代初,失踪儿童数达历年之最。 也是从90年代起,有关拐卖儿童犯罪的刑事立法越来越明细,公安部也开始组织“打拐”专项行动。失踪儿童数开始逐渐回落。 中国的失踪儿童人数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猛增,与计划生育政策脱不了干系。 由于一孩子政策,一些父母(亲属)选择将超生的孩子送养甚至遗弃,这导致失踪儿童数猛增。 同时,“重男轻女”、“养儿防老”的观念之下,一些没有男孩的家庭不惜铤而走险买男孩领养。 学者李钢在一篇研究论文里提到,虽然在1980年时,计划生育政策就调整为只准生一胎,但还未落实,到了1984年,计划生育政策成为地方计划生育条例,开始严抓。这一年开始,失踪儿童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多。 在35850个被父母寻找的孩子中,因父母(亲属)送养导致的失踪有13360人,直接被遗弃的人数也达到了2376人。 另外,由于重男亲女的观念,女孩被父母(亲属)放弃的比例要更高,超过一半失踪女孩都是因为被送养、遗弃。 因参与拐卖22名儿童案而被判处死刑的谭永志,曾在受审时强调自己是“做好事”。 他在法庭上供述,有工人告诉他,孩子不想要了,让他去打听有没有人要小孩。“我认为我是在办好事,帮助别人解决需要,不算违法。也没有骗、偷孩子,更没有伤害孩子。” 正是由于很多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不合法地送出,甚至是卖出,司法部门一直将“亲子亲卖”作为打击的重点。 需要强调的是,父母(亲属)寻找失踪孩子时,主动承认是自己送养和遗弃,需要一定的勇气。还有相当一部分父母送养、遗弃、甚至卖掉了孩子,但从未坦承过甚至意识到有错。父母(亲属)抛弃孩子的实际情况可能更加严重。 人贩子的目标 除了父母(亲属)导致的孩子失踪外,孩子失踪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贩子诱拐。 提起人贩子,所有人都咬牙切齿。在有关拐卖儿童的刑法中:“刑法(八)第二百四十条规定:拐卖儿童的,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……情节特别严重的,处死刑,并没收财产。” 拐卖儿童的最低法定刑,高过了故意杀人。毕竟,当孩子被人贩子拐走的那一刻,就是整个家破碎的时候。 那么,几岁的孩子最容易遭到毒手? 答案是2-4周岁。 之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易失踪, 是因为孩子到这时已有脱离家长监护的情况,但孩子年龄小,没有自我防范意识,一旦遇到危险无法进行自我保护。 同时,与其他国家人口贩运的主要目的是剥削不同,在中国,人贩子拐卖儿童的主要目的是卖给别人收养。年龄越小,孩子的记忆越少,越能融入被拐家庭。 […]